导演: 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编剧: 小谢尔盖·波德洛夫主演: Leonid Bichevin /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 安德烈·帕宁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语言: 俄语上映日期: 2008-11-27片长: 108分钟又名: MorfiyIMDb链接: tt1186366 《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次剧烈疼痛中,他要求护士安娜给他使用吗啡,缓解应激,日后渐渐地成瘾其中……《吗啡》电影网友评论:一开始以为是一部关于医生的传统叙事电影,期待展现典型的且可以折射出人性之光的医生形象,然而,影片刚开始就破坏了这种期待,病人在医生略显不专业的抢救中死了!尽管可以暗示自己这也许只是一个意外,医生定会在后面散发他的魅力,可是他的隐私生活比如听古典乐,睡在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卧室与这个破败落后的医院格格不入,紧接着,这个倒霉的医生不小心染上吗啡毒瘾,一边现学现用地给病人治疗,一边在毒瘾发作后为自己注射吗啡,整个人变得躁郁癫狂,沉湎于酒色。这已经完全偏离传统的情节剧,一发不可收拾,最为讽刺性的转折在于医生为了缓解毒瘾造成的痛苦不得不住院,成了一个病人,这种身份的转换似乎是一种寓言化的处理,直至最后他在影院的一片笑声中掏枪自杀才令人惊愕继而感到疑惑,政治环境的在场如何影响了人的性格结构呢?帅到肝儿颤的男主,冷到苦绝的苏联。茫茫雪皑,几幢简陋木屋做的医院伫立于西伯利亚。外景构图很像《过年》,雪橇、皮袄、柴火,并不寒,反而因治病救人的目的带来希望。《吗啡》改编于自传性质的日记,故结构采用日记式的碎片化篇幅,以多个平实篇章串联整个事件。背景处于俄国大革命,硬核政治元素被留白,反之将隐喻细化于点滴细节。加入工会的犹太人在宴会上被讪笑,与此同时与他势不两立、身染毒瘾的医生于厕所呕吐。年轻医生在市属医院讨吗啡为自己的毒瘾,犹太人为医院里45个病人。行尸走肉的医生枪杀了犹太人,但社会大局已定。最终医生自杀,贵族的时代谢幕。影片并无任何批判性,仅平实叙事,代表贵族的医生同样也救治了大批人民。安娜染毒则因为「爱情」。结尾影院喻指,“电影亦是戒不断的瘾”。感觉充满了对沙皇时期的隐喻,用吗啡镇痛只是治标不治本,只会反弹得更强烈,最后只有自杀解决痛苦。医生应该是隐喻着当时的贵族阶级,内里腐朽病态,却视而不见,自我麻醉。注射吗啡前,他在整个贵族环境中坐如针毡,只能躲在仆人的厕所里呕吐;打完针后,他谈笑自若,风度翩翩。楼上楼下的阶级分层是个很好的隐喻。医生给自己打针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我猜应该有着某种含义,也许这作为俄国的音乐,也起着类似吗啡的自我欺骗的作用。不了解其出处,只有简单地做个解读。毕业即赴西伯利亚乡村被奉为上宾,临阵磨枪施行难产、开喉手术,染病而生吗啡药瘾,急不可待隔裤扎针,暴风雪中与狼共舞,与护士和寡妇渐生情愫。好像护士也产生了药瘾?最后在电影院看默片吞弹自尽。影片用各种血腥各种隐喻各种震撼告诉你:只要积习成瘾,恶魔就会控制一切,不仅杀戮暴君,对草民同样见血封喉。与棺材200一样,覆灭人心的黑色,而与棺材200相应,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时代的结局。革命理想就是那个时代需要不断注射的吗啡,用以自我麻醉,剂量需求越来越大,直到身心耗尽。烟不离手,小镇ICU压力好大。喜欢干重活休息时抽烟的师傅,知道放松不易出错,那些不抽烟的则始终紧张,反而容易犯错。个人时代革命暴风雪,各种血腥各种隐喻各种震撼,伟大的艺术家不仅杀戮暴君,对草民也绝不留情,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所有的苦难和牺牲.毒品引导人民,暂时忘却痛苦的吗啡毁灭了医生,激情万丈铲除剥削者的革命具有同样的力量,足以麻痹毁灭俄罗斯.俄罗斯电影具有欧美难以企及的人性深度.致敬吧,凡人!乡村毒瘾医生日记。冲着少数喜欢的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去的,结果发现巴拉巴诺夫也跟布尔加科夫一样邪乎,虽说邪乎的方向不大一样。以为是个文艺闷片,结果直播生孩子锯腿割喉咙喷了一脸血,提神醒脑。还有雪橇射狼唱片卡带等巴式冷幽默。吸毒和最终自杀大抵也是作家自身被困在无出路的苏联的写照。小说里的几个短篇融合在一起改编而成的电影。小说里看不出什么很强的政治隐喻,更多是对医者工作和心态的一种描述,吗啡作为一个篇幅相对比较长的短篇看时就让人感觉到震撼,小说里写的是心理,而电影里把外化的场景表现的很好,结局的改编也很不错,推荐。【男主有些角度实在是太好看了…………一般般,看完不想看第二遍,类似日尔瓦医生,但是没有它的深刻。不过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给人一种读小说的感觉。电影的背景是10月革命后,革命是一计麻醉剂,不能去除病的根本,反而是副作用增多,让这个社会愈来愈糟糕,布尔什维克通过反抗暴政从而衍生更加暴政的暴政革命就是用新的麻醉剂取代旧的依赖品,控制被解放的一切,尽可能拖延下一次更替;和棺材200有一些灵异的呼应,医生陛下沦为耸包小混混,伏特加依旧流通硬货币……超喜欢布尔加科夫的年轻医生手记,竟是小谢尔盖改编,也是遗作了,而今导演也逝,酒精兑水敬上帝。【电影节系列片02】 故事发生在俄国二十年代二月革命之后的社会,那时候物资短缺,医疗设备简陋,人们宁愿用药物,喜剧的方式存活在虚拟生活中,也不愿在这冷酷的现实社会中,医生是个很好的例子。 电影中的几场手术真的很震撼,真实。滑稽的小曲儿贯穿始终奠定基调。手术好逼真,婴儿也很新鲜。结尾高能,另一个军官追,sister偷,旁坐的确定帽子没有脏继续看电影。“吗啡救不了你!在巴导眼中,电影同样救不了迷影者,只能让迷影者丧失生活的勇气和热情”——东方不亲原来是布尔加科夫的原作。越是混乱无序的年代就越需要麻醉物来填补,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满是荒芜。在吗啡的快感中慢性自杀彻底麻木,与只能依靠低俗默片短暂地遗忘刺痛,不知哪个来得更幸福。一切自以为是皆是源自所经受的苦难尚还不够深重。终于看到这部咖啡了,巴拉巴诺夫非常擅长驾驭社会批判,他的社会批判并不单纯针对统治阶层,而是全社会,在癫狂中绝望,虽没有城堡那样的邪典氛围,而是在忍耐中爆发,最后那一枪并不恐怖,恐怖的是绝望的一枪也唤不醒沉睡的人们以布尔加科夫小说为蓝本的巴拉巴诺夫之作,西伯利亚的脏冷、荒凉、荒谬的黑色幽默到位,没有刻意表现惨,配乐也略滑稽,但看得人很难受。医生和吗啡都是沙皇的象征,政治隐喻不多说,影片的神棍气质真的非常布尔加科夫。毛子就是毛子,伏特加戒毒瘾。巴导真是把电影当做信仰,配乐总是点我抖腿穴。印象深刻的是神父在男主嗑药后沉默地祝福,茶炊和狼,火车上无尽的雪野。六年前同样的失眠在被窝里看完梦之安魂曲,这个结尾更安慰我一些。